……东方的这个以宗藩关系所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和平的、和谐的国际关系,而西方以殖民主义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则是暴力的、武力的,后来称为‘炮舰政策,是一种从16、17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欧美殖民霸权主义。
中国老话常说‘好铁不打钉,好男不当兵,我觉得这句话确实代表着中国人一种永恒的价值标准[27]。仁可为也,义可亏也,礼相伪也(《庄子·知北游》)。
孔子曰: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。孔子所谓的以礼让为国,与此种诸侯国之间的聘礼所呈显的卑让之道,也有某种关联。(《论语·子张》)在中国传统社会,士阶层这一角色的双重性质,即道德与政治的内在关联,当然植根于家国同构这一深层基础,但它也注定深刻而长久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,使得文官系统在整个社会治理中居于核心地位,扮演突出角色。造大船,修四十四丈、广十八丈者六十二。(《论语·里仁》)他还说:君子之于天下也,无适也,无莫也,义之与比。
儒道相通的一面,由此可窥其一斑。按《彖》云:晋,进也。儒的本义为柔,而《老子》书中的教义正是一种‘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柔道。
(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仁人无敌于天下,以至仁伐至不仁,而何其血之流杵也?(《孟子·尽心下》)……信能行此五者,……如此,则无敌于天下。所以,孔子之前的儒未必像胡适所说的这般消极,而孔子之儒也未必像胡适所说的这样积极。在这里,道德的内在性是以教训的方式表达出来的。诚如曾子所言:君子思不出其位(《论语·宪问》)。
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讲王道是主张仁义道德,讲霸道是主张功利强权。
这一柔性品格不仅是先儒的基本取向,而且依旧体现在孔子思想中并为孔子所发扬光大,从而在后儒中有其长久而明显的表征。[37]此处最可注意者有二:一是道德能够达到自律和慎独的境界。人的良知和良能执行的是直言律令而非假言律令,它是由一种反身性的工夫成就的。而独我中华民族,凡持极端说的,一经试验辄失败。
但从历史上看,悖论的是,西方社会和文化后来的发展却未能按照这一原则来展开和实现,而是走向了这一中道原则的反面。宋儒张载在其《横渠易说》诠释大壮卦爻辞时说:克己反礼,壮莫甚焉,故易于大壮见之。而需者,云上于天(《周易·象传》曰:云上于天,需——引者注),而儒亦知天文,识旱潦。在一定意义上,它集中浓缩并体现在《论语》一书中。
政、刑虽可使民免刑,但不能使民有耻。而西方人的态度,常常是向外看的。
[85][美]费正清:《美国与中国》,第139页。(同上)这表明,柔并不是弱,相反它才是一种真正的力量。
这一事实说明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自给自足[85]。历史上,这一特性一直受到强调。所以,对于颜回的早亡,孔子是悲痛欲绝。[①]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儒家文化长期以来浸润和塑造的结果。[45][美]黄仁宇:《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》,第23页。从为仁由己自然能够引申出君子必慎其独的要求,因为为仁由己意味着道德的自律性。
落马首,穿牛鼻,是谓人。纯然出于人所固有的本然之性的要求去行事,拒绝任何外在的诱惑和干扰,此之谓孔子所说的直道而行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。
这个最要的人物是董仲舒。[116][美]斯塔夫里阿诺斯:《全球通史——1500年以后的世界》,第75、76页。
[⑤]胡适:《说儒》,载《胡适论学近著》,第47页。16世纪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写道:总之,在我看来,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把中国人看作战士[25]。
这种反身性的姿态,乃是道德觉解的要求。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。其差别仅仅表现在究竟对于什么是自然的判断上。[105]这同古希腊城邦的情形异乎其趣。
子曰:‘君子义以为上。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。
中国人完全缺乏欧洲人那种力求扩张的强烈欲望,这一事实就使两者的成果大不一样。与道家相类似,儒家其实也贵柔。
[103]首先,他强调防患于未然。作为人的生存条件,兵关乎安全食关乎生活,都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。
而这也正是道德的自足性的诉求。[③]章太炎:《膏兰室札记》卷二,载《章太炎全集》(第1卷),上海,上海人民出版社,1982年版,第151页。这无疑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马克思的论断。诚如《中庸》所言:虽柔必强。
他所谓文官政治的实属最可悲观者,主要是指这种学识贵族的知识在他看来乃为无用之物。如善言之集,良朋之来,皆所谓有邻也。
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是极其重要的。在理论上,可谓甚美,盖欲由此造成一种‘学识贵族,故也。
[81]世界史资料丛刊初集编辑委员会编:《中世纪晚期的西欧》,第38页。[98]辜鸿铭:《中国人的精神》,黄兴涛、宋小庆译,海口,海南出版社,1990年版,第211页。